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查看: 1121|回复: 3

[文学其他] 中国的大学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12: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先生举例说,2004年,他曾在清华大学为大一学生上过一学期物理课;此前,他曾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物理。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里的问题是,大一学生的“基础扎实”并不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结果,而是中小学教育的结果。如果将中小学教育作为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不可否认,中国学生的基础确实是非常扎实的。他们从进校门那天起,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学习竞争。家长们最关心、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最关心和追求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学生从开始争取进入最好的小学,到争取进入重点初中和高中,直到通过高考进入国内名牌大学。可以说,中国最辛苦、最劳累的人群是中小学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怎么能不扎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这些好“材料”被拿到大学这个工厂进行加工时,最终并没有加工出与“原材料”同样高质量的产品。尽管培养出好学生,需要很多条件,但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那么,我们的大学教师和国外大学教师比,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在敬业精神上又怎样呢?

  历史原因造成老师知识和技能差距

  目前,在国内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或者说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数是“文革”后,1977~1978年刚恢复高考时的几届学生,他们的年龄目前几乎都在45~59岁之间。这些人中,除了“老高三”或年龄更大的一些学生外,他们的小学、中学都是处在“文革”的动荡和“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期,当时是“学生不学,老师不教”。很多高中毕业生,达不到初中水平,甚至连小学水平都不够。尽管后来有些人考上了大学,但多数是在短短几个月内“突击”自学上去的,基础比较差。更糟糕的是,当时的大学教师,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其学业也已经到了荒废殆尽的地步,有些大学当时甚至是清一色的“工农兵”大学毕业生,给通过高考进来的学生上课。尽管当时的大学生是非常用功的,无奈自己的基础差,老师的水平不高,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限的。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中国的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骨干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机制”的驱动,大学教师的注意力也主要在“钱”上。有相当一部分水平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年轻教师“下了海”;留在学校的教师,有些自己在社会上办班挣钱;有些到处拉课题,目的是得到更多的经费;还有些长期在校外讲课;剩下的一些教师,多数忙于写文章,发表论文,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因为评职称主要看的是发表论文的数量。一些教师上课没有教案,甚至不备课就去讲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很少有人花时间坐下来读书,学习国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认真地备课和写教案。

  实际上,这些作为骨干的大学教师,不仅在他们上大学时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他们成为大学教师以后,也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然而在西方,由于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很多原来人工难以实现的计算技术现在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大量出现,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然而,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多数教师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去学习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导致多数学科不仅没有跟上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甚至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可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明显比较落后。当然,中国大学教师队伍所面临的情况,是历史给中国社会留下的创伤。中国大学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说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落后则是不言而喻。

  差距缩小在于教育机制变革

  那么,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国外同类学生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仅凭笔者个人的感觉,我们可以用比较形象、但可能并不确切的打分方法,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做一比较。如果在上大学本科前,美国学生的学习分数是30分的话,中国学生应该是40分(这意味着同样的试题,中国学生考100分的话,美国学生只考75分);大学毕业以后,美国学生的分数可能会与中国学生持平,都是60分;硕士毕业后,中国学生开始落后于美国学生,如果美国学生此时是80分的话,中国学生只有70分;到了博士毕业,美国学生可以达到100分,中国学生只能达到75分,这与上大学本科时的情况正好相反。进入大学以后,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大的。实际上,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也有些不同,中国理科学生的情况要比文科学生好一些。特别是在本科毕业时,中国的理科学生要好于国外同类学生,而文科相应地要差一些。

  责任不在学生,不在大学,更不在大学教师,而是在过去的历史。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未来。尽管语言的不同已经给中国了解世界带来了障碍,但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及时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的通道,使我们更容易检索到国际上的各类学术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与国际学术研究的“空间距离”正在缩小,这为我们进一步缩小学术水平的差距创造了条件。然而,客观条件的改善,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更多的主观努力。(乔晓春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发表于 2011-9-17 09: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学就是为了拿个证啊,有证才好进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10: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大学,就是花钱换一张纸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09: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的原因而已,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说到老师的质量,那就和一直以来的体制有关了!说实话,我不反对老师在社会上开办办学,这很好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依人网络官方网站 ( 陕ICP备19025998号-1 )

GMT+8, 2024-4-25 23:04 , Processed in 0.0512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