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查看: 620|回复: 0

[原创作品] 网游需要正名,网游玩家同样有尊严(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22: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社会都有时代之痒,每个年代总有心灵之伤。每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不适应,伴随着非议。而如今,游戏玩家就在这种非议中饱受煎熬。文化的断层和话语权的缺失,让玩家们有苦难言,有冤难申。只能沦为一群无助的沉默羔羊,成为“精神病”,成为“吸毒者”,成为网戒暴利的牺牲品。

作为一名网游玩家,我在承受不该我去承受的歧视与羞辱。而这种歧视也并不单属于我一人,而是千万玩家共同的负担。我们只想简简单单的玩游戏,为什么要百般的刁难我们?作为一个玩家,作为一个关心时代发展的青年,我觉得我有责任把真相讲出来,有责任把道理说明白。

*网游必须科学看待

现在有人说网游暴力、色情。而所谓暴力、色情是个含糊的概念。什么样的力度算暴力,什么样的着装算色情。这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在过去不许男女同桌、同泳,因为当时认为这就是色情,结果这种腐朽的观念遭到了鲁迅先生的批判和后代的嘲笑。如今我们有一个公认的判断色情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不许露点,不许有男女关系的画面。而事实是,任何一款网游中都不存在这些东西,到底是何来色情一说?如今,这么明确的标准却被弃之不顾,反倒用那种含含糊糊的主观意识来把网游划分到色情的圈子里,你们这些网戒教授的做法和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腐朽又有什么不同?

“暴力”是分等级的,而暴力程度是决定一款游戏适合哪种年龄段人群的判断标准。但很可惜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给游戏的暴力程度分级。但是游戏的暴力程度究竟如何,我们完全可以和其他文化产品做比较。不得不说,我们现在所有的武侠片的暴力程度,都远远的高于市面上运营的网络游戏。为什么武侠电影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没有限制,而网络游戏却要被扣上“暴力”的帽子,被百般的妖魔化呢?你们为什么要用暴力、色情这种恶毒的言语来诅咒这好好的一款游戏呢?

现在有人说电影是被动的而游戏是主动的,所以游戏对人的影响力要比电影大,这是不正确的说法。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区别仅仅是不同文化娱乐产品的体验方式,与其对人的影响力无关。象棋也是主动体验的,但并不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反观电影虽然是被动体验,但观众的心却始终跟着主角的经历走,当主角高兴时,观众会跟着一起开心。而悲剧来临时,观众会跟着一起难过。一些感人的电影可以催人泪下。但对于游戏来说,即使再感人的地方,也不会使玩家哭起来。游戏对情感的渲染能力,对玩家的影响力,其实远远不如电影。说网络游戏中的所谓暴力对人的影响力更大,这是不科学的。其实,在游戏中我也从来没有在意过所谓的暴力元素,更何况这种暴力的程度极底,根本就不能叫暴力,也无法去在意。我玩一款网络游戏,真正玩的是团队合作,玩的是游戏规则,玩的是动人的剧情与幽深的文化。

我是从05年公测就开始玩《魔兽世界》的老玩家。游戏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有朋友之间的关爱与付出,有大家一起共同战胜困难的激请与感动。有归属感,有成就感。有震撼的场面,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有荡气回肠的史诗,有温馨优雅的家园。这些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对人性中善与美的呼唤。这些才是我作为一个网游玩家真正从游戏中体验到的东西。这些才是真正让我动容,让我热爱这款游戏的原因!

游戏是第九艺术,而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场景,有神秘的森林,有威严的堡垒,有迷人的海滩,有寒冷的冰原,有光明的圣堂,也有黑暗的瘟疫之地。游戏的情节是曲折的,背景是丰富的。是不能去随意修改,而玷污一款文化产品内涵的表达的。没有黑暗的衬托,怎能显出光明的可贵?游戏用部分压抑背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烘托光明的主题。来彰显坚强、勇敢、责任与信念,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是任何一种文化产品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正是在危难时才显现出爱的伟大。正是在最阴暗的场景“瘟疫之地”,才迸发出最感人的任务故事“爱与家庭”。

文化发展应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若过于限制、禁锢文化发展的范围,那又会走向四十年前的错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断的在解放思想,不断的发展多元文化,发展更多的文化分支,不断的包容更多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开放、发展、进步。而不是封闭、保守、止步不前。

网游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片心灵的港湾,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文化。你们不能妖魔化它,不能丑化它。网游需要正名,我们网游玩家同样有尊严!


*网瘾成“万能胶”,网游成“替罪羊”

正是从04年开始“网瘾”这个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短短的5年的时间,这个词带来了300家网戒中心和数十亿元规模的戒网瘾市场。虽然网络游戏存在于全世界,但这数十亿元的戒网瘾市场却仅存在于我国。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走的这条独具特色的网戒之路,究竟是对是错?是正是邪?

当“网瘾”足以成为剥夺孩子人身自由的借口时;当家长用高昂的戒网费交换来孩子痛苦的呻吟时;当网游被妖魔化,网游玩家遭白眼却不能为自己正名时;我们是否能感受的到,网瘾这出闹剧,在塑造出几位戒网瘾专家的神话同时,给我们社会带来的伤害实在太重太深了!

在过去有一种行当被称为“神棍”。一户人家出了任何问题,他都可以用封建迷信的方式来解释,而且都能自圆其说。比如家里人身体不好,没有孩子,家里经常有怪声等等。“妄图用同一个结论来解释所有的问题”,这种思路就叫“封建”。而如今网瘾就成了这块封建的万能胶。这样下去,真正的受害者不仅是游戏和玩家,更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本身。

前段时间,南京一名医生在值班期间玩网游。没有及时观察患儿病情。患儿因病情恶化时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这个报道轰动一时引起关注,主题却是“网游之祸” 、“网瘾**化”。而这个护士当时玩的什么游戏呢?上网下了2盘棋。如果要说网游的“暴力”“色情”导致了网瘾和家庭问题。那么要改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看到,下棋这个没有任何暴力色情,连出家和尚都能玩的东西,一样“导致”了婴儿的死亡。为什么?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错误的解释了网游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关系。我们主观的把在网游和其他问题之间建立起了因果关系,形而上学。如果当时那个护士在睡觉,在打牌,一样还会导致婴儿的悲剧。但是人们不会去认为睡觉、打牌是viper。不会编出“睡觉瘾”、“打牌瘾”这种荒诞的词汇。人们会因为这个新闻而去关注值班医生的失职问题,会加强医院对医生的管理监督。这样悲剧才会真正减少。而今天不是,今天一些人荒唐的认为封杀网游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把网瘾变成了这块封建的“万能胶”。不科学,不负责。这样发展下去,悲剧只会多,不会少。问题只会恶性循环。

但是从04年“网瘾”一说兴起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这个问题搞向恶性循环。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解释成了网瘾,都解释成了网游的错。这种观念不但是对网游玩家们的歧视和偏见,更是成了一些家长、学校、医院等相关责任人对自身责任逃避的万能借口。所以他们需要这个借口来麻醉自己对过失的自责和反省。这样下去,真正的受害者正是每个孩子,每个爱玩游戏的玩家。

而当今,这件事情却愈演越烈。08年8月2日,年仅16岁的邓森山,被南宁的一家网戒机构,体罚殴打致死。就在他去世的前2天,这个被网瘾专家们称为“网瘾少年”的游戏迷,在海边见义勇为,救了一名落水妇女的生命。2天后,当这个孩子自己的生命在网戒中心受到威胁时,又有谁能来救他呢?是他的家长?还是他的老师?还是亲手把他送上绝路的网戒教官?在网戒中心里,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舍身救人的游戏迷了。当网瘾专家们说这些上网玩游戏的孩子都是失去人性的吸毒者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失去了人性?

然而,“中国戒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却在随后09年10月13日的博文中,用红字重点标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观点:“16岁学生邓森山在网瘾学校被关禁闭并遭老师殴打致死,成为媒体上轰动一时的‘网瘾少年被殴致死案’。这一事件足以曝光了网络游戏业疯狂发展给这个国家未来希望造成的致命大患——数千万上亿计的青少年成为‘新精神viper’的奴隶。”没错网瘾成了“万能胶”,网游成了“替罪羊”,任何问题都可以怪到网游的身上,即便是你们这些反对网游的戒网瘾机构亲手犯下的罪行,也要把责任推到网游的身上。你们的良知到底还剩几分?你们的良心到底还在不在?


*治网瘾是假,制网瘾是真

前段时间,陶宏开的“viper论”把魔兽玩家的消费权等同于了viper的消费权。此结论一出马上引来声讨一片,甚至激起了人肉搜索。陶宏开随后居然称,越多的人骂他越证明这个网游是viper,这种说法荒唐至极。

当时《经济半小时》除采访陶宏开之外,还采访了辛晓征和陶然,他们都批评了魔兽世界,而且其内容也都存在大量与事实不符的妖魔化。但他们为什么没有被众玩家骂?没有被人肉搜索?因为他们尚没有像陶宏开一样冲破玩家尊严的底线!而陶宏开不同,当玩家们在维护权益的路上苦苦求索的时候,陶大教授却认为玩家的权益一文不值,把玩家的消费权与viper和瑶头丸的消费权视为一物。其后果必然会激起民愤。

在陶宏开教授的viper论放出之后,百度陶宏开贴吧也被爆吧了。我是那边吧主,被爆吧后我马上发了个置顶贴。很快爆吧的现象就消失了,玩家在吧内的谩骂也减少大半。而同一时间,陶宏开的却在他的BOLG上说98%的玩家都骂他。那只是他的博客,是他自己制造的舆论氛围,无法说明任何问题。适当引导和尊重玩家权益,玩家才会理性。我不信陶教授您不懂以柔克钢的道理。陶大教授虽然到处宣传要理性,可他自己做的事情,却是让人不理性,却是在激化矛盾。反复使用“激将法”让玩家愤怒,不知其是何居心?

不过随后陶宏开教授的一大惊人理论,让我明白了其用意。在viper论放出之后,陶教授马上提出了一个网瘾判断的标准。——非理性上网。并声称骂他的人都是非理性的,原来如此。这些好好的魔兽玩家,本来在健健康康的玩游戏。却被陶教授的“激将法”激怒。这一怒恰恰中了圈套,符合了陶教授的“网瘾”判断标准。这样一来,这千千万万的玩家就一下被划到了“网瘾”的圈子里。戒网瘾市场真是永远不缺客源。陶教授一个“激将法”,激出千万“网瘾青少年”。陶教授,您治疗网瘾是假,制造网瘾是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依人网络官方网站 ( 陕ICP备19025998号-1 )

GMT+8, 2024-5-4 12:14 , Processed in 0.0484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